穿越火线职业: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方式和特点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方式和特点
穿越火线职业高一(6)班
制 作 人:武芮铭
小组成员:郝翀冉 徐晓晴 孙雨晴 李朔年 王晨轩
指导老师:高 原
摘要:中国古典国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炒地相结合。园林建筑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目的在于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
关键词:古典园林 布局方式 技艺特点 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历史遗产中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古典园林从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造园的记载了,到明清时期出现了鼎盛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评价中国古典园林是“咫尺之内造乾坤”的设计思想的典范,“其艺术、自然与哲理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惊人的美和宁静的和谐”。这些精致典雅、古朴沧桑、高雅浓郁、洋溢着人文气息的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印证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发展。这里仅以苏州园林为例,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方式,艺术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走向。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方式
苏州各园的具体布局方式,因规模、地形和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住宅内园林化的庭院大多设置在堂或书房前后,这些园林通过湖石、花木、亭廊加以点缀,组成建筑的外景。以畅园、壶园为代表的小型园林基本上是庭院的一种扩大形式。而中型园林和大型园林往往是与住宅相对应的独立存在的空间,园门是可以通达外部的。园林的布局往往通过借景的手法,再加以融合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创造出完美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苏州园林的基本布局方式是以厅堂作为活动中心的,将山池、花木面对厅堂设置。在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用亭榭楼阁和更细致的庭院来点缀,并通过蹊径和回廊将整个园林空间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可居可游的写意山水空间。
1、化整为零的景区分隔法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丰高多变的景致,苏州古典园林在布局上采取化整为零的景区划分办法。林分区主要根据造景的需要,适当地处理其功能,将主要的景致安排在园林中心的厅堂前。
景区分割法常将全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风景主题和特色,构成各种不同的环境气氛,来达到园景的丰富多彩。这是在小空间中创造丰富园景和扩大空间感的基本手法之一。不过区域的划分并不是平均的,必须要符合主次分明的原件,有曲折小路也有开朗大道,富有变化和对比,丰富而不琐碎。因为园林中山池本身所占面积就大,所以在布局上苏州园林主要把山池所在的一区作为全园的主要景区,再在周围配以若干次要景区,达到主次分明和有节奏、有变化的效果。在同景区中,也宾主分明,景物的布置必须主题突出,否则有山不见其高,有水不见其大,园林整体就会变得散漫而没有中心,或是会出现喧宾夺主的错误。
例如“沧浪亭”,在布局中以假山为景致核心,虽然山体庞大,填满了主要景区的空间,但却突出了林木茂密的野趣,以山取胜。
园林的主题突出和多样化统一。相对于主景区通常以山水为主题,其他较小的景区则有多样的题材,园内各个景区力求通过花木、水景、石峰等活泼元素形成主题和气氛的多样性,体验丰富的游园心情。
例如拙政园“远香堂”背面是山媚水秀的江南风光,南面是峥崔的立山景。周围还有“小沧浪”水院,“枇把园”以及“玉兰堂”和“海春”等花木为主题的小小景区,都精致典雅,使人印象深刻。
在突出园林各个区域风景主题的同时,为了适应厅堂楼馆对于景致的不同要求,园内整体空间处理也要有大小、明暗、闭合或开放、横长或纵深等变化,形成有节奏、有对比的空间序列,以此来突出各景区的不同特色和不同主题。在进入一个较大的景区前,通过曲折、狭窄、晦暗的小空间作为过渡,收敛人们的视觉和尺度感,然后转到较大的空间,可使人觉得豁然开朗。有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惊喜风光。
以留园为例,进入园门需要经过一段曲廊和小院组成的小空间,这里光线晦暗、空间狭窄,只有到了“古木交柯”一带,视野才略扩大一些。南面用小院透光,北面用漏窗透景。而游者的前进方向,处处用门洞和窗洞使视线延伸出去,勾起人们寻幽探秘的兴趣。通过这一段小空间所构成的“序幕”,绕到“涵碧山房”前面,全园的主景区赫然眼前,顿觉开朗宽阔,令人心情愉悦。这是一种极其巧妙的空间衬托方法,在空间处理上节奏主次清晰、疏密相间。通过欲扬先抑的方法使山池景物分外绚烂,扣人心弦。
苏州古典园林划分空间的手段是多样的,除了用假山、树木等元素之外,还大量采用有墙、廊、屋宇、桥梁等建筑来划分造景所需要的空间。同时,植物的配置和修剪也十分讲究,分隔和流通空间。但是不用作分割空间的树木,多用干高、树冠离地远的乔木和贴近地面的灌木、花卉,以此来保证中段留出空隙,避免阻隔视线。园中落叶树多于常绿树,透过秋后夏前稀疏的枝叶,时隐时现的园景,增加了空间的流通感。
2、静观之点流动之线结合法
在造景时,既要考虑“静观”,又要照顾到“流动”。从入园到出园是一个完整的游赏过程,园林风景在一系列动的过程中展开连续的构图。
每个园林的厅堂一般是各种活动的集中点和园林的主要景观,一般多采取隔水对山而立的办法,布置在园景的正面。除此此外,厅堂周围的环绕山水还要设置一些次要的观赏点,这些景点根据主题而定,采用亭子、水榭、旱船、楼阁、平台等,绕水或环山而设。观赏点比较多样而千变万化,其布置因地势高低和位置前后,忽而登山俯瞰,忽而临水仰视,或是开阔明朗,或是幽深曲折,各具特点。在不同的观赏点观赏同一山水,由于观赏的位置和角度不同,能够形成许多风景构图。
如从留园“涵碧山房”正面看到的与在“明瑟楼上俯瞰所得的景致有着不同的趣味。从“古木交柯”处透过漏窗看到的与坐在“绿荫”看到的山水给人以不同的印象。
苏州古典园林中,由于园林本身规模较�。凵偷愫途拔镏涞木嗬胍话愣疾淮�,但由于园林的观赏点与景物之间应该有恰当的视距,保证了获得的画面是理想的诗画般的视觉效果。从几个大的园林来看,常以假山作为主要对景,而通常假山高度都不超过7米,若视距过大,山石就显得低�。源蠖疾捎�12至35米的距离。园中厅堂除了正面的主要对景外,其他几面也力求有景可观。
例如园林中常设的四面厅、鸳鸯厅。四面厅周围的门窗都可以敞开,而鸳鸯厅和一般厅堂除在前后组织景致外,两侧墙上也往往用门窗挂落组成景框。
园林的观赏路线将各个观赏点贯穿起来,对园景的逐步展开起着组织作用。刘敦桢总结出在苏州古典园林里,观赏路线的安排最常使用两种方法:一是和山池对应的走廊、房屋、道路,作为主要的观赏路线;一是登山越水的山径、洞壑和桥梁,是既可“游”又可“览”的路线。园林中的道路和走廊都比较曲折。有时登楼上山,有时过桥越涧,有时处境开朗,有时处境封闭,或可远眺,或可俯瞰,环境景色富于变化。
3、曲折呼应的构图法
清代江苏籍文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苏州园林强调幽深曲折,因为曲折的布局可以增加景的深度。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平面必然是不规则的,园林设置的路线必是曲折蜿蜒的,是景物不完全暴露在眼前,移步换景,一层层剥开,形成了含蓄的意境。
在园林的布局中,增加庭院深度感的方式主要是利用风景之间的层次与引申。层次的产生,依靠相邻空间的相互渗透穿插。由于空间流通,展现在人们眼前的风景形成了层层叠叠的构图,加大了景深。所以造园者一般常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不让园中景物“悉入目中”,造成“悬念”。白墙小院中的几叶芭蕉,几枝翠竹,透过漏窗隐约可见,推远了空间的深度,激发了游兴。这种靠“隔”来表现的景深,造成观赏者的“悬念”,达到“景有尽而意不尽”的艺术境界。同时,苏州园林重视对景,不管是动观还是静观,绝无轴线对称的现象。
如网师园水池东北方向的组建筑,前面是小巧的“射鸭廊”和“竹外一枝轩”,后面是院子与竹林,再向其后是两层高的“集虚斋”,层次处理得十分恰当。这种上下重叠的构图加了景深和层次感,与中国山水绘画中的“高远法”类似。
4、小中见大的空间衬托法
“衬托”是一种利用周围环境突出主题的方法,起到主次分明,小中见大的效果。大多数采取以低衬高,则原来的体量显得更宏伟;或者以淡衬深或以深衬淡,则景物轮廓格外鲜明以暗衬明,则明处的景物越发地绚丽。更为精巧的是用建筑物和白墙来衬托花木、石峰;用平静的池水衬托峻峭的石山;用低浅曲折的池岸、平直简洁的桥梁和透空的亭榭衬托水面的开阔。这些都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手法。
为了衬托山水,在布局中,其他的造园要素都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减小体量,以求以小大。一般园林中的建筑除了厅堂以外,体量都避免过大。山池周围的轩榭、走廊、桥梁等建筑构架都不用长直的体形,而是采取曲折起伏、化整为零的办法,以免与山水相争。山池周围的建筑与建筑之间也多是散点式布置,比较疏朗。而山上亭子在造型上更是小巧玲珑,使假山与亭子在尺度上相互关照,产生出雄奇峭拔的气魄。除了建筑,水面也是园林中的重要衬托要素。水面的位置最低,所以池边造山,能衬托出假山崖壁的耸然峭立。假山临水的一面常有小石桥贴水而过,或有蜿蜒的石径临水低行。这种“小”与“低”的布置把山形衬托的更为高大峻峭。恬静的水面与山石、竹林、房屋的相映衬,更显得布景之多变。同时,水面是园林布景中最为“疏”的地方,唯有“疏”才能出他处园景的“密”。
5、多种布景方式结合法
借景
园林虽然内外有别,但是得景却不拘远近。苏州古典园林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就是借景,这是突破园林自身空间局限的有效办法。借景有邻借、远借之分,亦可借声、色、乐来点缀空间。
邻借的典范要数拙政园西部的“宜两亭”,此亭现位于中园和西园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在亭子上登高而望,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所有景色层层地展开。“宜两亭”又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这种造园技巧突破了围墙的局限,形成了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
对景
在设计布局时,不是孤立的构景,而是注意景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古典园林通常在重要的观景点上刻意的组织景面,形成各种对景,苏州园林的布局是随着曲折的平面,步移景异,依次展开,这又不同于西方庭院的轴线对景方式。这种对景通过道路和走廊为前进的方向,通过进门和转折变换空间。对景是相对的,园内的建筑物既是观赏点,又是观赏对象,因此常常互为对景,形成错综复杂的交叉对景。
拙政园中部从“枇杷园”通过圆洞门“晚翠”望见池北“雪香云蔚亭”掩映于林木之中,以及自西部“扇亭”望门洞外的“倒影楼”等景物。在厅堂楼阁这些观景的重要地点的建筑物前布置山水、竹石、花木、亭榭等,对景就显得更为重要。
框景
![]() |
![]() |
二、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也就是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诸多如诗如画的景观。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及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苏州园林既是时间的艺术,又是历史的艺术,它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造园如作画,以自然本真的山水情趣为精神寄托,尽显文心和书卷气。“清高”表现了文人士大夫们远避尘器,怡情丘壑的人生态度。把园中山池寓意为山居岩栖,高逸遁世。以石峰象征名山巨岳,以鸣雅逸。以松、梅比作高世的“岁寒三友”,将荷花比作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等。这类借景寓意的自我标榜,常用名、联、园记和诗画等加以表述。
从品味园林的韵味和格调来看,苏州园林别有“清高”和“风雅”的情趣。如拙政园“远香堂”,题名取自宋代周敦《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而扇面亭的题名“与谁同坐轩”则是引用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词句,孤高到了只有明月清风才能为伍。“风雅”则是追求一种散淡的情怀和闲适的心境。“雅”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独有的范畴,宁静自然,风韵清新。
苏州园林造园的主旨意图实现了诗意栖居的审美向往。园林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将居住功能与游赏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实现“居”与“游”的统一。在这样风雅的景致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让诗意主导着居所的内外,再内化为人的情感主体,体现了一种文人的人生态度。私家园林是人们休憩赏景、养性读书的地方,这体现了园林的“可居”。园林中的居住空间典雅清静,自然清新,是高雅闲居的场所。“可游”则是一种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的文人追求。这种自然美如白居易在《草堂记》中所说:“覆篑土为台,聚石为山,环斗水为池”,体现了文人园林的范式。
儒家文化中,智者比德于水,仁者比德于山,山水能影响人的气质。苏州古典园林中“赏”与“游”的最高境界就是物谐其性,人乐其天,天人以和,物我两忘。这种与自然亲近而又不偏废文化生活的追求,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对于古典园林“居”与“游”结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的挚爱。
三、结语
古典园林在自然环境和精神环境混乱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是一片清净绿地,自然美的抚慰和高雅精神文化的陶冶可以帮助现代人超尘脱俗,清心散忧,净化灵魂。园林的古典时期虽然已经结東,但是其不可限量的生命力,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和现代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几年,园林正在走向街头、绿地,走向新的私家院落、庭院、住宅小区,它的影响力已然走向了公共建筑的室内外环境中。一些图书馆、古籍馆、列博物馆以及公共建筑乃至高级宾馆的室内空间陈设布置,都深受到古典园林的影响。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此外,现代人既要继承传统,尊重、融合地方特色,又要有所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用具体的象征和复合的形态作为文化的符号,才能使人们感受到空间的隐喻、暗示和叙述等文化的深层次表现,让人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参考文献
[1] 符号江苏.苏州园林
[2] 陈宓,王进.浅谈写意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学报.2009(01)
[3]胡炜.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和风格[J].门窗.2013(03)
[4]周武忠.心境的栖园[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