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职业:中国电影史
穿越火线职业:中国电影发展史
穿越火线职业:小组成员
一、戏剧
中国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其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表演艺术等综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特性。中国戏曲剧种种类据不完全统计,各民族地区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1.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2. 戏曲行当
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举例来说,老生就是一个形象系统,其中包容着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刚毅的男性人物形象。如京剧《空城计》中充满智慧的军事家诸葛亮,京剧《四进士》里的宋士杰等。这些人物的性格气质比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应的程式。如念韵白、用真声演唱;风格刚劲、质朴、淳厚;动作造型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由于这类人物必须戴象征着胡须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某些剧种还为戴纱帽的人物创造了一套耍帽翅的特技。再如净行,又是另一类形象,包拯、项羽、曹操等都属于这个系统。这是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型。它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净又俗称花脸;二是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或豪迈,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是粗线条的。由此可见,行当既有性格的内涵,又含有相应程式化的表现方式,是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
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并从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就会使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炼,一些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且相对地稳定,这就是行当的形成。而当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创造新的形象的手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可以说,行当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又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都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3. 戏曲剧种
中国五大戏曲: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黄梅戏、评剧、豫剧。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十种,覆盖教育、旅游、戏曲、电影、网络、民俗、文化、电视、国学、艺术、漫画等各领域。
二、皮影戏
皮影戏(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的民间戏剧。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中国皮影戏于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代表作品
皮影戏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
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2. 社会评价
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3. 现状
目前,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重新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郑州大学为皮影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4. 小结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皮影基本都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现,都是以娱乐为目的。在如今这娱乐生活多样的年代,皮影戏的魅力光环正在逐渐黯淡,只有这一些特殊场合可以看见(如:北京的老舍茶馆以及一些演绎着历史的戏院)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与人物,都以更精湛与更细腻的雕刻工艺表现出来,更强调了皮影的艺术性与装饰性。把皮影制作好以后,加以装裱用于展览与装饰。
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将来的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三、新歌剧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艺术体裁.中国新歌剧是一种既有别于西洋歌剧,又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的新的音乐表演艺术.这种音乐表演艺术是在"五四"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中国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
1. 基本内容
五四"时期以后,中国的一些音乐家开始尝试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杓餮蟾杈绲拇醋魇址ɡ创醋髦泄杈�,即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因有别于中国传统歌剧--戏曲,故称新歌剧。20年代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十余部儿童年歌舞剧及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1934年,田汉词)为其先声。延安时期的秧歌剧是其进一步发展,而大型歌剧《白毛女》(1945)的成功,则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成型。其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江姐》、《洪湖赤卫队》、《刘三姐》、《伤逝》等一系列优秀歌剧的产生,使中国歌剧创作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态势。
四、现代电影
1.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在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在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中国居民在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都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为为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一般都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己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2013年的3,000家。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14年的将近20,000。.
近年来,电影制片人通过不同渠道来获得电影融资,其中包括电影制片厂,电影业之外的投资者,电视台,海外预售发行权,电影植入广告和政府支持等。此外,凭借票房和版权以及个人信誉担保,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参与电影融资领域。一些电影制片厂也能够通过向公共和私人发行股票来融资。
通过建立中外电影制片商的合作不仅给了外国电影制片商更好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机会,同时也使得外国电影不受进口配合的限制可以在中国放映。《十月围城》就是通过香港电影制片商和中国内陆投资者合作创造出的佳作。
2. 电影院线
中国电影院线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中国电影发行商无法直接拷贝电影给电影院,而必须通过电影院线。然而,电影院线却无法控制电影院放映电影的确切时间和场次。2002年中国政府建立了电影院线系统,力图增加电影的发行效率。电影院线系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打破由地方电影公司垄断和控制电影院的局面。在政府的监管之下,各家电影院要求必须与一家院线相联系。但是,电影院和院线拥有的品牌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截止2013年,中国共有45家城市电影院线,249家农村电影院线。根据艺恩日票房智库显示,2013年城市院线票房为214.52亿元。全年国内46条院线中过亿院线达29条,同比增长4条,数量占总体城市院线数的63%。城市院线票房 集中度较高,过10亿院线共有6条,是城市院线数量的13%,却占据城市票房的69. 4%。
3. 电影院
近年来,中国电影院的数量急剧增长。据艺恩统计,2005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电影院的数量从1243家增加至4583家,电影银幕由2,668块增加至18,195块。2014年预计影院的数量和银幕数量将分别达到5,300家和22,000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与地产商合作在大型商场中建立多剧场影院。截止2009年,这类影院已经占到新建剧场总数的37%,票房收入占到了新建影院总收入的60%。尽管影院数量增长速度很快,但就覆盖密度而言,中国还远远落后于其他电影发展已经成熟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印度和美国。近年来,数字电影凭借其在质量和成本.上的优势,己成为一种重要发展趋势。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境内共有1600块数字银幕,占到总银幕数量的34%,就数量而言位居全球第二。
- 附件【中国电影史.pptx】